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皮亚杰对客体永久性这一现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婴儿对物体永久性的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几个阶段逐步形成的。
在生命的最初阶段(0-4个月),婴儿对外部世界的客体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当物体从视线中消失,他们通常只会在最后看到的地方短暂寻找,一旦找不到,便转移注意力。这表明他们尚未意识到物体的存在,眼中看不见,心中也认为物体消失了。
进入第三个阶段(4-9个月),婴儿开始对周围世界产生兴趣,开始理解客体的暂时消失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例如,他们会寻找落下或隐藏的物体,如果物体与他们的动作相关,他们能找到。然而,他们还无法找到完全隐蔽的物体,如完全藏在幕后的玩具。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第四阶段(9-12个月),婴儿能发现完全隐藏的客体,如掀开毯子找到玩具,表明他们理解即使看不见,物体仍存在。然而,皮亚杰发现这一阶段的局限在于,婴儿可能遵循固定的寻找路径,无法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
第五阶段(12-18个月),婴儿开始能根据物体的位置移动寻找,但复杂的空间移动仍可能导致他们回到原处。到了第六阶段(18-24个月),儿童能够跟随看不见的物体进行转位,如找到滚到沙发下的球,这表明他们能凭借对物体运动路径的记忆来寻找。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的观念发展与儿童对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密切相关,是儿童在与物体互动中,运动协调性和经验结构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渐进且连续的过程,标志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object constancy), 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