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是什么——一位给家长的建议》这本书一直在老家的书架上,这本书的作者是沈茂德校长。我的曾就读于江苏省天一中学,每次的家长会,只要沈校长讲话,从不舍得漏听一个字。

沈校长,一位自称是“农夫”的校长,一位把每个孩子当作金矿的校长,一位在退休后常常被天一师生想念的校长……

2015年春天的一个周末,第一次见到沈校长。那天,沈校长穿着一双方口黑布鞋,这个细节我一直忘不了。我还记得他曾问涵读过哪些书,涵聊着自己读过的书,沈校长看着涵,眼含笑意,微微点头……

“作为家长,你应该以热腾腾的情感呵护孩子成长,以无限的期盼引领孩子成长,以充满智慧的教育行为帮助孩子成长,以农夫守望麦田的耐心等待孩子成功。”

“儿童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儿童就是儿童,他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确定,还没有完成……儿童有无数种可能。”

这一行行文字,会让打开这本书的你不由自主地屏息,你似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好的文字总是如一面镜子,让你忍不住要走向前,照照自己。

“家庭生活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浸泡,孩子是酸是甜,都在这种印刻式的浸润中形成。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三好“(身体好,性格好,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中的”差生“。倘若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培植良好的根系,孩子绝不可能成长为一棵茂密的大树。”绪论中的这段文字,明白地告诉读者,家庭教育是“根”,若根没有长好,树苗自然不会成为栋梁之材。

“身体好,性格好,习惯好”,不知有多少家长是真正重视培养孩子成为这样的“三好生”的?在绪论中沈校长将家长们的行为一一罗列,摘录其中几则,或许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会在这些文字中看到自己:

千方百计将孩子挤进重点学校,到处寻访给孩子,但没有认识到梦想、兴趣、内驱力、持久力等才是支持孩子前进的核心素养。

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孩子成绩退步便勃然大怒,名次靠前就得意忘形。从不关心过程,只要结果。很少与孩子进行深入对话与心灵沟通。

总羡慕别人的孩子是神童,没能准确把握与深入认识自己孩子的兴趣和强势智慧,也没有及时给予孩子个性发展的指导与帮助。

……

学区房的房价暴涨依然一屋难求,多少家长迷信于名校名师,却从不曾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内心所求,每个孩子都是有梦想的,或者说都曾经是有梦想的,你支持过孩子追求梦想吗?你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吗?你知道孩子最渴望什么?最畏惧什么?你知道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谁?最亲密的伙伴是谁吗?你有多久没有和孩子面对面,好好地聊聊天?你是不是常常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开场白,是不是常常以“你如果学习能这么用心就好了”为结束语?

“补差补差(课外辅导),越补越差;扬长扬长(准确把握孩子的长处所在,予以鼓励和引导),越扬越长。”这句话,沈校长在家长会上不止一次说过,在书中又再一次亮明自己的观点。沈校长说,他的这句话完全来自对教育实践的分析。

沈校长的这个观点,与我的教育实践可谓“不谋而合”。作为家长,我从没有送孩子上过任何一个课外辅导班;作为教师,我也一直告诉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

有的孩子很有艺术天分,绘画、音乐、舞蹈,各有所长;有的孩子很有语言天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很强;有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不一般,似乎没有他解不出的数学难题;有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小脑瓜里的奇思幻想常常令人惊叹;有的孩子有敏锐的洞察力,读人赏物,任何细枝末节都不会疏漏……

可是孩子的这些亮点,有些家长却选择视而不见。当孩子把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捧到家长面前时,或许得到冷冷的一句:“尽做些没用的,有空还不如去刷刷题。”当孩子再一次解开数学难题,欢呼雀跃时,或许会听到这样的提醒:“光是数学学得好有什么用?你看看,你的作文得了几分?”当孩子蹲在草丛边,仔细研究一只小瓢虫时,或许会被家长拉起就走:“看看看,再看也看不成法布尔?”

当孩子被一次次泼冷水时,当孩子的“长”一次次被忽视时,当孩子的“短”一次次被强调时,孩子终将失去自信、失去快乐、失去成长的动力……

如果你是父亲,请一定要读读这本书的第四章《有一种事业,叫父亲》:每个家庭都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叫父亲。男孩将父亲作为榜样,长大后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女孩依赖父亲,潜意识中会把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和方式作为未来自己构建小家庭的参考。父亲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学业及今后的事业、婚姻家庭。

如果你是母亲,请一定要读读这本书的第五章《妈妈是真正的教育家》:影响孩子人生走向的,不是坐在会议桌旁那些大人物的言语,而是推动摇篮的那双手。妈妈不仅要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妈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领路人,她以自己为书,教育孩子如何正直做人,正确做事。不要做“虎妈”,“100分妈妈”也不可取。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谁也无法把孩子变小,重新走一遍成长的路;父母教育的有效期是很短的,如果错过,花再多的时间再多的精力弥补,收效依旧甚微。如果你能认真读读沈校长的这本《家庭教育是什么》,或许你会少走一些弯路,或许你能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或许你的孩子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从你打开这本书的那一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