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2021-07-03 来源:化拓教育网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年代有些久远,我们边读原文边查阅笔记吧。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篇一

  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吸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等比较进步的思想。有儒家的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墨家公正的观念、名家的思辨思维、法家的治国技巧、兵家的权谋变化等各家的思想。笔者共用了15天时间,把这部著作读完,并主观自己摘抄笔记一万两千余字,由于摘抄文字零散不规整,因此笔者用现在的所学的知识给他划分成了几个模块,心理学模块、管理学模块、为人模块、做事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划分的较为粗略,以自己的理解为上。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篇二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不韦先前是一个商人,后因功居位秦国相国,能在得志后还注意创造些文化贡献实在是难能可贵。这部书内容比较杂,涉及诸多方面似乎无章法可循,然事实上却蕴藏着古人的逻辑认识,由于知识所限不敢对此枉发议论,姑且对所读部分发表一些感想。

  出于是学生的缘故,当然将来也会成为教师,因而对于有关教育的部分特别在意。吕氏春秋的孟夏纪就是专门论述学习教育的,为什么安排在这一章呢?夏季可能在古人看来正是万物极尽能力生长的季节,因而对于人的成长教育也就特别的在意,借以表达对人才的殷切渴望,这也许可以称得上就是触景生情了吧。这样的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作为一个假设我想应该可以有存在的余地吧。

  该季四篇分别为劝学尊师诬徒用众,其间思想有联系纷杂,经过概括为如下方面。

  首先是对于学习的认识,“不知义理,生于不学”,义理在此处原意是指忠孝,即不忠不孝之徒始于缺少学习。基于此处有两点思考,一是我们当今的学习教育是否起到了知义理的作用,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是缺失了最为重要的东西。且看发生在校园里的悲剧,马加爵,药家鑫,近来还有河南校园里女生被残害的事件,让我们不禁不寒而栗,大学本应该是一群高素质人才聚落,应该是一片阳光照耀的地方,如何频频成了凶杀恐怖的角落,归根到底不是我们的人才素质不高,而是突出的同时遗漏了灵魂。这个灵魂本来是长久生存与我们的传统中的,可是当一种只要人材不要仁才的社会趋势的推动下,这个灵魂飘散了,似乎从来就不是我们的东西一样。日本人我们都恨,尤其恨那个让中国人受伤的靖国神社,说那是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换个角度,靖国的都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怀念他们如果排除了对战争的异样外,怎能不说是一种对“英雄”精神的惦念(当然,日本人仍是十分令我痛恨的).反观我们的教育,每年对英雄的纪念有几次是真正落到实处的,缺乏对那些为国为社会做出巨大牺牲的人们的崇敬,自然就缺失了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呼唤德育的回归应该更显迫切。

  其次是对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的要求,“学者师达而有才,吾未知其不为圣人”这里的说法有些绝对,当还是有一定意义。即教人者必须自己先博学而有才华。

  第三是求学者的态度-----尊师,“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这说明了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而接下来的论述仿佛更有先见之明,“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这几句的意思是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这分明就是现代家教的写实嘛,学生本不愿学,强而为之其结果可以想象,召老师到家本身就是产生了一种不平等的倒置了的师生关系。老师都缺乏自信,学生受到感染又怎能积极上进呢?师要尊,而且这是绝对的不可变更的法则。

  最后阐明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就如蔺相如处事楚国时提到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不能批评橘树的品质,而应该认真省察它所处的环境。教育学生同样的道理,责骂学生天质是最愚蠢的作法,真正的教育家是极为重视教育处境的。

  总之,浅浅的阅读已经有许多启示,古人的确在思想的领域里依然高举着是我们精神的明灯。我们需要的修养还差很多。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篇三

  【原文节选】

  1、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2、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译文】

  1、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大的。以它的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夫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以它的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以它的安危而论,一旦失掉它,终身不可再得到。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有道之人对生命特别小心谨慎。

  2、对生命不知小心爱惜的人,他们对死生,存亡、可与不可从来没有分辨清过。那些分辨不清死生、存亡、可与不可的人,他们认为正确的从来不是正确的,他们认为错误的从来不是错误的。他们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是正确的,把正确的东西当作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叫作“大惑”。象这种人,正是天降祸的对象。持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持这种态度治理国家,国家必定残破,必定灭亡。死亡、灾祸、残破、灭亡,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找上来的,而是惑乱所招致的。长寿的得来也常是这样。所以,有道之人不去考察招致的结果,而考察招致它们的原囡,那么,结果的实现就是不可制止的了。这个道理不可不深知。

  重己—【我的感悟】

  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生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重视和尊重的,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健康疾病,轻重安危,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永远值得珍视善待。

  那些对生命不知小心爱惜的人,那些分辨不清死生、存亡、可与不可的人,他们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是正确的,把正确的东西当作是错误的,于是挥霍生命,践踏生命,弃生命如草芥,大惑大乱。重读先哲的文章,以人为本,珍爱生命,自古亦然,为什么今天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呼吁呐喊中呢?

  谨记:有道者之所慎也。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